標 題 |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體育發展規劃 | ||
索引號 | 000014349/2018-00071 | 文 號 | 藏體字【2017】34號 |
發布機構 | 自治區發改委 | 發布日期 | 2018-11-23 16:51:00 |
“十三五”時期,是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我區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大力實施健康西藏工程、加快發展高原特色體育事業的攻堅時期。為全方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不斷深化高原特色體育事業改革發展,進一步通過體育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充分發揮體育在推進全區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中的綜合功能,按照《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結合全國《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二五”時期,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全國體育系統的大力援助下,全區體育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體育惠民為宗旨、服務大局為要求,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推動各項體育事業實現了新突破、邁上了新臺階。
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能,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立自治區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三納入”基本落實,群眾體育科學化水平提高。多渠道投資15.89億元,實施體育基建項目5861個,西藏游泳館、拉薩市文體中心、日喀則市體育館、拉薩健身競賽訓練場、林芝高原訓練基地等重大體育場館相繼建成,進一步夯實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顯示,截止2013年底全區擁有體育場館3704個,人均擁有體育場地1.33平方米,與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相比(截止2003年底),分別增加2611個、0.58平方米。成立體育社會團體40個、體育健身俱樂部13個、體育健身站(點)86個,創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5個、青少年戶外營地6個、社區體育俱樂部4個、青少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5個,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15名。廣泛開展健身展示、體育下基層、體育明星西藏行等全民健身活動和響箭、押加、太極拳、廣播體操等體育比賽,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達到總人口的27.5%。參加第十屆民運會,獲得9個一等獎、12個二等獎、22個三等獎,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競技體育實現突破。涌現出西洛卓瑪、仁青拉姆、多布杰等一批優秀運動員,摔跤、攀巖、競技馬術、田徑中長跑等項目參加國際國內比賽獲得世界和亞洲冠軍7項、全國冠軍58項。西洛卓瑪先后奪得世錦賽、亞錦賽(2次)、全運會冠軍和亞運會亞軍,多次創造我區競技體育歷史。第十二屆全運會,我區獲得1金1銀,實現歷史性突破。舉辦第十一屆全區運動會,積累多項創新經驗。以阿里地區成立業余體校為標志,地(市)級業余體校實現全覆蓋,業余訓練體系進一步完善。區體校與西藏民族大學建立“3+2”聯合辦學模式。運動員退役安置得到妥善保障。
登山運動持續發展。探索形成“334”(培訓體系、救援體系、服務體系,服務中心工作、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進步,融入群體、融入競體、融入文化、融入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推動登山運動轉型發展。開展高山職業技能培訓,鞏固技術優勢。成立國內首支政府高山救援隊和民間高山救援隊,設立高山救援基金。舉辦五屆西藏登山大會、紀念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60周年、中國人首次登頂希夏邦馬峰50周年、中國人再登珠穆朗瑪峰40周年活動,開展青少年登山夏令營、暑期大學生登山活動,弘揚登山文化,擴大登山影響。
體育產業效益提升。加強安全管理,拓展營銷渠道,豐富品種玩法,體彩年銷售額連續突破2億元、3億元、4億元、5億元?!笆濉比珔^累計銷售體彩13.75億多元,籌集公益金3.51億多元,創稅1783萬元,分別較“十一五”增長155%、173%、137%。創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累計接待292支外國登山團隊2580名登山人員,創收5155萬元,實現恢復性增長。融入徒步登山、徒步穿越、自行車越野競速賽、越野競速跑、山地馬拉松等內容,創新舉辦西藏戶外運動大會,推動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建設。
其他體育工作協調發展。成立區體科所,編制《西藏國民體質監測報告(2000—2010年)》,開展多項體育科研課題。傳承“西藏登山精神”,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建立西藏體育網,加強體育宣傳。落實“一崗雙責”,開展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多渠道引進人才,加強體育工作隊伍建設。體育受援工作成效顯著。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區體育全面改革進一步推進,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高質量的體育需求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健全、體育創新動力不足、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夠等矛盾將進一步凸顯。
一是發展基礎問題。經常性全民健身活動組織較少,全民健身參與人口比例偏小,全民健身科學化水平較低,缺乏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廣泛影響力的代表性健身品牌,體育健身對提高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貢獻較??;競技體育人才選拔、培養、管理、激勵機制不完善,拳頭項目少,優秀人才缺,保障水平低,綜合競爭力不強;登山運動處于轉型提升階段,創新發展正在探索實踐中;體育產業市場培育不足、產品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水平較低,資源開發程度低,總體上處于起步期。
二是基本保障問題。地(市)、縣(區)級教體部門體育專職人員,基層體育工作力量不足?!扼w育法》《全民健身條例》《西藏自治區登山條例》等體育法律法規沒有得到嚴格執行,“三納入”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各級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能力不足,要求開放的體育場館由于缺乏經費等原因向社會開放不夠,城市社區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缺乏,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使用率低。
三是外部環境問題。個別地方領導干部尚未深刻認識到體育在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對體育重視、關注、支持不夠,導致一些大眾體育賽事和活動審批難;尚未形成支持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體育產業發展的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費減免、土地保障、社會管理、人才培養等系統優惠政策,沒有形成職責明確、組織有力、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的體育工作機制。
(三)有利的機遇與條件
一是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了黨執政興國的重大思路調整和理念轉變,對于將政府、社會、市場、個人的多元體育訴求統一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統籌、協調、整合,進一步加強體育工作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推動體育改革創新,增強體育發展動力,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具有歷史性意義。
二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了進一步推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完善了對口援藏工作機制,為推動我區發展穩定提供了強大動力。根據會議要求,國家體育總局和全國體育系統勢必進一步從政策、人才、資金、項目、科技、智力等各方面加大援助力度,助力我區體育發展。
三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然要求充分發揮體育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中的作用,真正將體育作為健康生活的重要內容、健康服務的基礎領域、健康保障的前置關口、健康環境的必要環節和健康產業的核心動力,把健康理念融入所有體育政策,為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加油助力。
四是我區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我區是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黨中央將我區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我區發揮連接祖國內地與南亞市場的區位優勢和紐帶作用,為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空間,將有力促進我區體育對外交流合作和體育產業加快發展。
五是體育的社會功能和價值逐漸顯現?,F代體育正在從增強人民體質的單一健康促進功能,向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多元綜合功能轉化,特別是在促進人際交往交流交融、完善教育內容和渠道、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社會服務和治理體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軟實力作用。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大體育觀及體育社會功能發揮與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有著密切關系,并體現出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六是體育產業扶持力度加大。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系列政策,要求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促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提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改革創新,加強市場建設、發展市場主體,積極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對于我區更好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建設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大力實施健康西藏工程,創新體育發展方式,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升體育綜合治理能力,全力發展群眾體育,擇優發展競技體育,創新發展登山運動,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特色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充分發揮體育在促健康、促和諧、促發展中的綜合作用,為我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現代體育發展規律的管理機制,體育發展能力與水平顯著提高,體育與其他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實現群眾體育生活化、競技體育優勢化、登山運動品牌化、體育產業效益化、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化,體育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推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載體、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
——群眾體育全面發展。以建設“全民健身示范區”為引領,初步建成“設施標準化、組織網絡化、活動品牌化、供給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體育健身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明顯提升,群眾體育各項指標基本達到國家考核標準。到2020年,全區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155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100萬,城鄉居民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80%以上,90%以上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人均體育場地達到1.8平方米,每700人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
——競技體育擇優發展?;拘纬身椖坎季趾侠?、發展模式科學、人才培養多元、訓練成效顯著的發展格局,競技體育水平持續提升。探索“集約化、精英化”發展模式,突出發展重點,抓好基礎訓練,健全人才梯隊,創新科學訓練管理,運動員、教練員、專業管理人員和服務保障人員整體素質提升;把摔跤、田徑耐力性(競走和中長跑)項目、攀巖、競技馬術打造成具有西藏特色、比較優勢的拳頭項目,力爭更多西藏運動員入選國家隊,全運、奧運周期實現新突破。
——登山運動創新發展。堅持“334”發展思路,登山市場體系、文化體系、培訓體系、救援體系更加完善,山峰資源普查基本完成,山峰資源開發力度加大,西藏登山戶外相關職業院校建設加快推進,加入“國際山地向導聯合協會”,基本建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登山展示、培訓、交流、推廣和服務戰略高地以及喜馬拉雅登山文化中心,登山運動綜合效益顯著提升,西藏登山“國內領先、世界著名”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體育產業體系和競爭有序、監管有力、消費活躍的體育市場環境建設扎實推進,建成2-3個體育產業基地,體育市場主體增多,形成以喜馬拉雅登山(探險)為龍頭、山地戶外運動為重點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相對豐富,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體育產業發展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0億元。
——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發展。實施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工程,“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區”建設快速推進。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整理、挖掘、開發力度,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業,推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實現融合發展。
(三)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方式、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政策措施、規范市場秩序,構建政府統籌、社會協同、市場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體育發展新格局,扶持企業和社會主體參與體育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增加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使改革創新成為推進體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堅持協調共享。主動適應大眾差異化的體育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任務要求,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逐步縮小區域、城鄉、行業、人群之間體育健身保障水平差距;著力構建特色體育產業體系,使體育成為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使體育成為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和諧穩定的粘合劑,推動體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區各族人民。
——堅持開放合作。以登山戶外運動為代表的體育產業,是我區建設南亞開放重要通道和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的天然紐帶。要立足山峰、森林、湖泊、河流、草原等獨特戶外運動資源,進一步加強與尼泊爾等周邊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深度融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進程,豐富面向國內外的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span>
——堅持綠色人文。突出綠色產業定位,以體育產業為載體,引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突出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構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區;突出特色體育品牌塑造,促進現代體育經營機制與特色優勢體育資源有效結合,打造“一帶一路”概念中的西藏體育品牌。
三、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推進健康西藏建設,創建全民健身示范區
健全體育社會組織網絡。加快地(市)、縣(區)級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推動其向基層和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延伸覆蓋,形成以體育總會為龍頭、體育協會為基礎、體育俱樂部為重點的體育社會組織體系,成立自治區級體育協會15個、地(市)級體育協會35個、縣(區)級體育協會30個。建立以評促建、以獎代補機制,規范體育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改革,促進其社會化、實體化,提高其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城鎮全民健身站(點)建設,向農牧區和社區延伸。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制定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自治區、地(市)、縣(區)每年各舉辦1-2期相應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新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1500人。
加強全民健身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統籌整合國家、援藏和地方投資,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力度,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爭取將體育基礎設施納入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城鎮社區生活設施整體規劃布局。堅持建管并重,重點在縣(區)、鄉(鎮)興建一批小型體育場館、群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籠式多功能運動場、健身步道、健身長廊等場地設施,推進新建居住區建設全民健身設施,配套開發兒童體育場地設施,做到每個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建成“一場一館一中心一步道”,60%縣(區)建有縣級公共體育場、30%縣(區)建有健身步道,50%鄉(鎮)建有全民健身綜合廣場,基本形成城鎮15分鐘健身圈。推動具備條件的公共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爭取開放率達到80%。在各地(市)各創建1個全民健身示范縣,推動各地創建全民健身示范鄉。因地制宜加強農牧區人居環境治理體育工程建設,行政村農牧民健身工程達到國家規定的二類以上標準。構建群眾健身、自行車騎行和宗教朝拜相融合的特色步道系統。配合江河綜合治理工程,重點開發拉薩河、尼洋河等特色健身步道系統。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網絡建設,將健身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兒童福利院服務體系和殘疾人綜合服務體系。
促進體育活動常態化、生活化。依托“全民健身日”、傳統節日、體育賽事等時間節點,以社區、農牧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為基礎,開展形式靈活、特色鮮明、科學健康、適合不同人群的體育健身活動和“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創建活動,創建自治區級全民健身活動品牌5個、地(市)級品牌7個、縣(區)級品牌10個,做到參與人群各行各業、內容形式豐富多彩、活動地點遍布城鄉、持續時間常年不斷,豐富青少年、城鄉居民、干部職工、老年人、殘疾人、務工人員等各類人群體育生活。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督促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落實工間操、課間操制度。推廣民族健身操、鍋莊舞、排舞、增氧功、輪滑等適合高海拔地區健身的運動項目;落實《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倡導青藏公路、318國道和景區公路、城鎮道路等自行車賽事活動。
強化科學健身指導。將體育科普和全民健身宣傳納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范疇,建設全民健身科普信息平臺。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全民健身站(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指導群眾科學健身。開展全民健身示范點、全民健身示范戶創建活動,發展基層文化站文體專管員隊伍。爭取將體育技能、健身服務、體育產業培訓納入農牧民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實現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人能夠組織體育活動。支持地方政府購買基層健身服務崗和地(市)、縣(區)級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等公益性崗位。建立“結對子、種文化”長效機制,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教師和體育愛好者義務輔導群眾健身。建立自治區、地(市)兩級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不斷提升高原科學健身水平。
夯實青少年體育工作基礎。加強與教育部門協作配合,促進學校體育發展,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加強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建設,發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做好名校辦名隊、教練員進校園和“一校一品”等工作,鼓勵優秀教練員、運動員從事學校體育和課余訓練。推進“陽光體育”活動,發展校園足球籃球,培養學生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建立體育專業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暢通農牧民子女從基層體校到接受體育專業高等教育的渠道。將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全區教師隊伍規劃,依托區內高校和各體育院校定向培養體育教師。
豐富寺廟僧尼業余文體生活。按照完善寺廟公共服務的要求,為規模較大、僧尼較多、確實需要的寺廟配置相應體育器材設施,重點建設籃球、足球場地,適當引導組織寺廟之間及相關行業間的足球、籃球比賽,搭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臺,滿足寺廟僧尼體育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豐富僧尼文體活動,增進僧尼身體健康,促進和諧寺廟建設。
(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和實力
創新優秀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實施“苗圃計劃”,探索運動員選拔、培養、引進和輸送新機制,強化科學訓練,突出精細管理,做好服務保障,推進訓練、管理、科研、醫療、保障一體化,培養優秀人才,增強綜合實力。主動“走出去”,采取合作交流、對口援藏等方式,選派區內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到國家隊、兄弟體育部門和專業體育院校跟隊學習訓練。積極“引進來”,結合重點項目需求,面向全國引聘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人員。與區內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借助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專業運動隊。加強一線運動隊和重點運動隊建設與管理,強化訓練監控、創新和評估,提高一線隊建設科學化水平。
健全業余訓練網絡體系。加強業余訓練基礎工作,在發展群眾體育、特別是青少年體育中培養后備人才。深化“體教結合”,堅持學練結合,加大投入力度,把學校體育納入競技體育后備體系,以基礎教育階段為重點,以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業余體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為依托,優化業余訓練布局,完善后備人才梯隊。遵循地方特點,突出地方優勢,加強建設管理,嚴格考核評價,完善培養輸送激勵機制,提高業余體校發展水平。改革青少年體育競賽方式,增設全區青少年體育運動會。爭取將業余體校納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范圍。
科學調整競技體育項目。堅持“優化結構、縮短戰線、重點突破”的原則,綜合評估競技項目發展潛力和價值,在進一步把握競技體育發展規律、制勝規律和訓練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世居高原人群的身體機能和體質特征,因地制宜設置競技項目,鞏固摔跤、競技馬術等優勢項目,突破田徑耐力、攀巖等潛力項目,提升射箭、標槍等傳統項目,發展足球、籃球等集體項目,打造高山滑雪等冰雪項目,形成重點突出、特點鮮明的項目布局。
發展足球籃球運動。落實《西藏自治區足球籃球改革發展實施方案》,推進足球籃球改革發展。加強足球籃球場地設施建設,強化校園基礎,推動建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聯賽體系,夯實青少年人才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治區及各地(市)的足球協會、籃球協會,發揮協會組織賽事、培訓等功能,定期舉辦各級各行業各系統聯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擴大社會參與度,培育足球籃球市場,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推進專業隊向職業化轉型,鼓勵各地(市)組建職業俱樂部。
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加強運動隊思想政治和勵志教育,加強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培養運動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打造思想作風過硬、組織紀律嚴明的運動隊伍。認真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與各級教育機構、學校的合作,將運動員文化教育納入普通教育序列,提高運動員基礎文化教育水平。按照《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政策,不斷完善運動員保障體系,多形式多渠道做好運動員保障工作,維護運動員切身利益。
(三)創新發展登山運動,建設喜馬拉雅登山文化中心
推進登山服務標準化建設。深化登山管理機制改革,實行管辦分離,統籌整合力量,發揮登山各部門的資源和職能優勢,提高登山運動管理服務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完善登山服務體系,建立“喜馬拉雅式”登山技能、戰術、保障專項技術權威系統,創新登山外聯、報批、協調、環保、后勤、預告等服務方式,提供“喜馬拉雅集團式”登山特質服務。完善登山培訓體系,向登山愛好者傳授登山裝備準備、器械使用、攀登技能、安全知識、體能訓練等知識技能,促進登山服務人才認定標準與國際接軌。完善高山救援體系,加強救援裝備和器材設施建設,配備高科技救援手段,建立救援呼叫通訊系統,與社會救援救助體系建立聯動機制,增強高山救援能力。建立風險預控機制,與自治區有關部門建立國外登山人員身份聯合審查機制,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建立風險指標參考體系;加強登山愛好者保險服務體系建設,向登山愛好者提供攀登6000米以上山峰應達到的身體指標、氣象指標等服務;開展山峰資源普查,建立山峰資源信息庫。
打造喜馬拉雅登山文化世界品牌。依據喜馬拉雅山脈區位優勢,結合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需要,將全區作為整體戶外運動大區進行規劃,打造“區景合一”的戶外運動天堂,創建國家級山地戶外運動健身示范區和山地戶外運動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級登山文化展示中心,重點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喜馬拉雅山地戶外運動品牌。響應面向南亞開放大通道建設,擴大登山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與尼泊爾等國家的交流合作,特別是登山執法合作,探索建立西藏登山協會駐尼泊爾辦事處。
拓展登山運動發展新領域。大力開發商業登山市場,發揮登山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推廣普及登山文化,發展大眾登山,建立和擴大登山群眾基礎。以西藏登山大會為平臺,開發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體驗式登山產品,打造戶外運動精品路線,打造羊八井群眾登山體驗基地。舉辦“登山進校園”、登山夏令營等活動,引導年青人參與到登山中來。加強攀巖隊伍建設,提高攀巖運動水平,使攀巖成為競技體育的新突破點。開展6000米以下山峰體驗式登山活動和著名山峰周邊的徒步活動,對游客開放登山學校,體驗攀巖運動。與山峰所屬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群眾建立常態合作機制。開發裝備器材、食品藥品等登山專業產品。
擴大登山專業人才培養規模。爭取支持,尋求合作,推動登山戶外相關職業院校建設。引進先進訓練理念、方法和設施,聘請高水平登山專家學者,進行高山向導、高山協作、高山廚師、組織策劃、運營管理等專業知識培訓,增強登山專業化服務能力。借助西藏登山學校與法國國立登山滑雪學校合作辦學的平臺,更加深入的在登山向導、高山救援、攀巖攀冰等科目培訓方面交流合作。拓展西藏登山學校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辦學的領域,輸送更多人才赴內地大學深造。培養一批管理型與技能型“雙核”相融的現代登山戶外運動專業人才。
推動登山運動立法進程。結合登山運動發展現狀與形勢,推動修訂《西藏自治區登山條例》,進一步明確執法責任、細化執法流程、規范執法行為、創新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水平,促進山峰資源開發利用、登山運動服務管理法治化。
(四)圍繞促進體育消費,發展高原特色體育產業
落實支持政策措施。認真貫徹國家和自治區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將包括登山、戶外在內的體育產業納入我區特色優勢產業范疇,爭取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資金支持和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協調有關部門完善并落實健身消費、規劃建設、土地征用、稅費減免、金融保險服務、從業人員職稱評定等配套政策措施,增強市場活力,培育市場主體,豐富市場供給,繁榮體育消費。支持對口支援省市及體育企業(組織),與我區合作開發體育產業項目。
合理布局體育產業。立足打造全國戶外運動大區,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帶、四翼”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耙缓恕?,即發揮拉薩作為首府城市,人口居住相對密集、體育設施條件較好和群眾消費能力較強的優勢,把拉薩建設成為以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銷售和體育競賽表演業為主的核心區;“兩帶”,即立足日喀則的山峰資源優勢和林芝的戶外運動資源優勢,把日喀則建設成為以登山為主的喜馬拉雅登山產業帶,林芝建設成為以戶外運動為主的高原特色體育旅游產業帶;“四翼”,即結合民俗傳統和地域條件,把山南、那曲、昌都、阿里建設成為以民族傳統體育表演和高原極限運動為主的特色體育產業區。
發展體育產業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發展體育產業,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增加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協調工商、稅務、民政等部門降低體育產業市場主體準入門檻,精簡體育企業和體育社會組織的登記注冊程序,讓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體育產業創業和經營。以項目資助、購買服務、貸款貼息和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體育項目、體育賽事活動和體育服務予以資金支持。
豐富體育產品市場供給。支持公共和社會體育資源免費低收費開放,引導社會力量盤活公共體育資源。大力培育登山、戶外品牌活動的市場主體。幫助從事競賽表演產業的體育企業、俱樂部、社會組織申請資金扶持、完善安保服務、提供交流平臺。創新體彩直管模式,推進產品、品牌、技術、渠道、隊伍等基礎建設,拓展縣、鄉體彩市場,增加銷售量,穩步發展體彩業。發展連鎖經營、網絡銷售等銷售模式,提升體育用品銷售業的規模和水平。拓展體育產業就業空間,培養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積極推進體育培訓業發展。引導具備條件的地方開發并經營健身步道、戶外營地、徒步騎行自駕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等設施。
推進體育產業扶貧。將體育產業扶貧,特別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和山地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專項計劃。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和企業開發民族傳統體育和山地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扶持農牧民和城鎮居民成立體育產業專業合作社。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健身服務就業和體育產業項目自主創業。支持內地體育企業到我區創業。
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體育關聯度高、融合性強的特點,統籌推進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加強登山運動、戶外運動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實現體育與文化、旅游、教育、傳媒、健康、科技、養老等跨界整合、互相促進。
(五)注重保護傳承,積極發展民族傳統體育
加強調查研究,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目錄,編制和完善全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規則。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鄉(村)認證工作,培育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培養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員,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保護監測機制。建立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補助機制,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業,鼓勵地方承辦吉韌、藏棋、響箭、射弩、民族健身操、熱巴、鍋莊舞等項目的自治區級比賽。開展以體育活動、組織和項目為載體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鼓勵不同民族和群體間的體育交流。結合我區農牧業文化特性,以設立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村、傳承人的激勵政策為導向,成立西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協會,鼓勵鄉(鎮)、村組建農牧民體育組織,培養傳承人、傳統村,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健身示范區建設?;謴退哪暌粚玫娜珔^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推動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發展和創新。支持寺廟挖掘整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鼓勵寺廟開展現代體育活動。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交流。
(六)加強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建設
為進一步改善我區城鄉體育發展條件,從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國家投資和援藏等多個渠道爭取資金,重點實施林芝市體育公園、3個地(市)級體育館、7地(市)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0個縣級公共體育場、林芝高原訓練基地二期、珠峰國際登山產業運營服務中心、區登山應急救援中心、西藏民族大學體育訓練館及民族體育運動設施、拉薩市體育文化產業園、昌都市體育場、各縣級全民健身步道、各鄉鎮多功能健身活動廣場、中小學籠式足球場、區體校改擴建工程、薩嘎縣高原露營地、拉薩奪底溝戶外營地、林芝高原極限運動中心、城市群眾健身活動廣場、拉薩體育訓練中心馬匹飼養繁育治療綜合樓等建設項目。
(七)依法推進體育改革創新
加強體育部門宏觀管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體能力。完善依法決策機制,推進體育政務公開,促進體育行政決策與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督促各級政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條例》,把體育基本建設資金以及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體育事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體育事業各項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加強高危體育項目經營領域執法檢查。開展體育法制宣傳教育。
深化體育改革,促進市場要素流動,建立體育產業現代經營模式。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體育微觀事務的管理,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向社會開放,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創新體育系統內部管理機制。推進登山、競體等領域改革,完善體育競賽制度,擴大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登山運動、體育產業、體育科技等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
(八)加強體育科技文化宣傳工作
強化體育科研。加強區體科所科研團隊和基礎建設,推進“高原極地”體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建設。圍繞高原特色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科研攻關,促進體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加強高海拔地區人口體質狀況研究,探索高原極地科學健身規律,開展“健康西藏,為健康而動”體育康體研究;加強高海拔地區運動員心肺功能等體質特征研究,深化訓練規律和選材標準研究;建立體育專家人才庫,健全專家決策咨詢機制。
擴大體育宣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大報刊、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對體育的宣傳力度。建好西藏體育網站和自媒體平臺,辦好《西藏體育》雜志,通過體育科普、體質監測、科學健身宣傳等方式,營造全社會重視體育、倡導全民健身氛圍,引導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微信等新媒體對體育的關注。
發展體育文化。以登山、戶外運動、足球、籃球、全民健身大會等體育賽事活動為依托,充分運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傳統紙媒等多種傳播渠道和宣傳方式,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中華體育精神、“西藏登山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體育法律法規宣傳和全民健身科普,促進體育組織、體育場館、體育賽事活動等無形資產開發,記錄傳播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擴大西藏體育文化影響。
(九)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強體”戰略,完善體育人才培養開發、考核評價、選拔使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營造良好人才成長環境。通過考錄招聘、特殊選調、專項培訓、素質提升等多種方式,大力加強體育黨政人才、全民健身人才、競技體育人才、登山運動人才、體育產業人才、體育科研人才隊伍建設,適當選拔、引進體育專業以外的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律等專業人才,形成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體育人才隊伍。落實“兩個責任”“一崗雙責”,踐行“三嚴三實”要求,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成果,加強體育系統干部職工思想作風建設。培養基層體育骨干力量,爭取到2020年每個行政村有1名體育干事。
(十)積極發揮體育社會治理功能
發揮體育在主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方面的獨特功能,爭取將體育公共服務納入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體育基礎信息納入基礎信息共享協調機制、體育相關措施納入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和調解聯動工作體系,使保護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組織民間體育賽事活動成為促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強團結、維護穩定、凝聚人心、強基固本、促進和諧的重要抓手。加大基層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對民族傳統體育和民間體育賽事活動的支持力度,真正把體育工作作為加強團結、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帶動就業、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發揮體育活動聯系群眾的積極作用。挖掘中華體育精神、“西藏登山精神”的時代內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理念、民族團結理念的常態化體育載體活動。將體育就業幫扶納入重點人員幫扶體系。重視流動人口健身服務。
(十一)做好體育受援工作
成立工作專班,明確職責任務,加強統籌協調,做好受援銜接,推進體育援藏工作落實。積極爭取國家體育總局制訂“十三五”體育援藏政策措施,統籌整合國家體育總局系統、全國體育專業院校和各對口援藏省市力量,形成新的援藏機制,從政策、人才、資金、項目、科技、智力等各方面,繼續對我區體育系統進行全方位、大力度支持和援助;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對口援藏資金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協調中央企業進入我區體育產業領域,拓展體育金融、健身保險等產業鏈條;督促對口援藏省市每年提供一批體育產業就業創業培訓機會。加強與各體育院校、體育相關專業的交流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區體育局“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執行領導小組,建立推動規劃全面、深入、持續實施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宏觀管理和微觀指導,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二)強化資金保障
充分發揮體育發展引導資金的作用??茖W制定資金投入計劃,明確投入方向,重點支持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體育項目及賽事活動,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和參與體育事業,開發和引入符合實際的現代體育項目和活動,實現公共體育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三)強化宣傳引導
加強對體育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的宣傳,加強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以及重要法規、政策和條例的宣傳,加強與各類媒體的合作,弘揚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工作者和與發展體育有關的先進事跡,激發全社會關心體育、熱愛體育、參與體育、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的熱情。
(四)強化協調聯動
通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建立健全各級黨政領導重視、體育部門主導、相關部門支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協調運行機制。特別是建立體育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體育與文化、旅游、教育、維穩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促進部門間的交流、合作,形成合力推動體育發展。
(五)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的監管機制,加強檢查督導、評估考核,結合年度體育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嚴格督查,特別是對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建立工作臺賬、進行掛牌督查、實行跟蹤問責。
//是否顯示作廢圖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