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g8mm4"><u id="g8mm4"></u></label>
<bdo id="g8mm4"></bdo>
  • 標      題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索引號 000014349/2018-00082 文      號 藏政發〔2016〕69號
    發布機構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 發布日期 2018-11-26 12:45:00

    時間: 2018-11-26 12:45:00 來源:

    背景色:

    前 ?言

    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當前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全球性問題。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既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也是已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脆弱地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關系到我區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對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期和推動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培育期,機遇與挑戰并存。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美麗西藏”要求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結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中有關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戰略定位和政策導向,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在委托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開展研究的基礎上,牽頭編制了《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作為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行動綱要,明確了全區“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并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融入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與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相關規劃有效銜接,以期指導全區各地(市)盡快出臺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或實施意見),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加快構建西藏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第一章 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與挑戰

    西藏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影響顯著,溫室氣體排放特殊,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相對較弱,基本區情、發展階段以及國家戰略定位,對全區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突破傳統發展路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對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

    第一節 氣候變化狀況

    西藏約有92%的國土面積處于高寒區域,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特點,生態安全閾值幅度窄,環境人口容量低,是我國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脆弱地區之一。由于海拔高,氣候條件較惡劣,植被、高原凍土等高原生態系統獨特的組成部分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青藏高原已經出現顯著的氣候變化趨勢,并產生明顯的影響。

    一是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1961-2015年,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同期亞洲地區的升溫率(0.27℃/10年),略低于全國平均升溫率(0.32℃/10年)。2015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為4.5℃,比常年值偏高0.4℃,是1961年以來的第八個最暖年份。

    二是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1961-2015年,平均每10年增加5.8毫米。2015年,波密年降水量達1169.3毫米,是1961年以來的第二高值。

    三是年平均總云量、風速和最大凍土深度下降。1961-2015年,西藏年平均總云量、蒸發皿蒸發量、平均風速和最大凍土深度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相對濕度表現為弱的增加趨勢,≥0℃活動積溫呈顯著的增加趨勢。

    四是霜凍日數、結冰日數、年積雪日數減少。1961-2015年,西藏年極端最高、最低氣溫每10年分別升高0.23℃和0.65℃;暖晝、暖夜指數呈顯著上升趨勢,而冷晝和冷夜指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1981-2015年,西藏年積雪日數平均每10年減小4.7天。1961-2015年,西藏年最大凍土深度平均每10年減小5.1厘米。

    五是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明顯影響。主要表現為高原凍土消融作用加強、冰川退縮加快、冰湖潰決危害加大、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劇。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正以年均10-15米的速度退縮,已成為全球冰川退縮最快的地區之一。西藏高原凍土下界明顯上升,那曲地區凍融侵蝕引起的草場退化達533萬公頃,占該地區草地總面積的25%。與此同時,全區干旱、雪災、局地強降水、霜凍、冰雹、沙塵、大風、雷擊等氣象災害以及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場和作物病蟲害等次生災害頻繁發生,氣候變化對自治區的經濟社會及農牧業生產已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節 溫室氣體排放狀況

    2010年全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2178萬噸CO2e(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下同),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部門的碳吸收匯為1223.26萬噸CO2e,扣除這部分碳吸收匯后,2010年西藏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為954.74萬噸CO2e。全區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農業活動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2010年,全區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最多,達1657.12萬噸CO2e,主要排放的溫室氣體為甲烷,其次為能源活動,排放量為371.14萬噸CO2e,主要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工業生產過程排放量為109.5萬噸CO2e,全部為二氧化碳,廢棄物處理排放量為40.24萬噸CO2e,主要排放溫室氣體是甲烷。

    二是甲烷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不包含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2010年,甲烷排放量達1441.02萬噸CO2e,占比66.16%,二氧化碳排放其次,達448.87萬噸CO2e,占比20.61%,氧化亞氮最小,達288.11萬噸CO2e,占比13.23%。

    三是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高。2010年,全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448.87萬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達339.37萬噸CO2,在全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占75.61%,工業生產過程排放109.5萬噸,在全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占24.39%。能源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全部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其中交通運輸部門排放140.09萬噸CO2,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1%,工業和建筑業排放96.72萬噸CO2,能源工業排放25.63萬噸CO2,農業排放3.66萬噸CO2,居民生活排放38.39萬噸CO2,服務業排放34.88萬噸CO2。

    四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水平低。2010年,全區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3.18噸CO2e,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88噸/萬元(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與全國其他省區市相比,均處于較低水平。

    圖1 ?西藏自治區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源構成

    圖2 西藏自治區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種類構成

    圖3 西藏自治區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構成

    五是“十一五”時期溫室氣體排放呈小幅增長趨勢。“十一五”時期,我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1967.88萬噸CO2e增長到2178萬噸CO2e,五年間增長了210.12萬噸,增幅為10.7%,年均增長率約為2.0%。從溫室氣體排放源看,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源,五年分別增加了137.59萬噸和61.36萬噸CO2e,分別增長58.9%和127.5%;從溫室氣體種類看,全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五年間增長195.38萬噸CO2,增長65.3%,年均增長率約為10.6%,其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源是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五年分別增加了134.02萬噸CO2和61.36萬噸CO2。從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看,五年間全區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0.46噸CO2e,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2.9%,年均下降率為2.7%。

    第三節“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主要進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能源結構和強化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以水電為主體的清潔能源,并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向內地供應清潔的電力資源。據測算,2015年全區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454萬噸CO2,“十二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16.93%,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自治區加快發展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著力促進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藏醫藥、天然飲用水、民族手工業等特色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比2014年增加0.4個百分點。

    (二)能源結構優化顯著。自治區大力推進水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嚴格控制區內煤炭消費,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全區電力裝機容量229.43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136%,其中水電163.4萬千瓦,火電39.12萬千瓦,太陽能光伏21.89萬千瓦,地熱2.72萬千瓦,風電0.75萬千瓦,其他機組(余熱發電)1.55萬千瓦。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容量188.76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191%,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66.5%提高到82.3%。2015年全區全社會用電量44.78億千瓦時,較2010年增長84.3%。一次能源電力占商品能源消費總量的41%,較2010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笆濉逼陂g,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逐步提高,2015年清潔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1.8%,較2010年提高了9.9個百分點,其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為41.2%,較2010年31.9%提高了9.3個百分點。

    (三)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自治區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穩步推進建筑節能,開展交通領域新能源汽車試點示范,扎實推進公共機構領域節能,深入開展節能全民行動,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林業和草原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自治區出臺了《關于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編制實施了《2013至2030年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據2011年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區森林覆蓋率已達11.98%,森林面積1471.56萬公頃,森林蓄積量22.62億立方米,天然林蓄積22.61億立方米,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267立方米,重點公益林面積1011.27萬公頃,人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天然林蓄積、喬木林蓄積、重點公益林面積5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五年累計造林516.6萬畝,其中2015年,全區累計完成造林綠化任務124.175萬畝,占年度計劃的100.06%,較2014年提高0.14%,完成人工造林44.15萬畝,完成封山育林80.02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6.8萬畝。截至2015年底,西藏草地總面積132302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115748萬畝)。

    (五)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水平提升。自治區設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及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設立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暨應對氣候變化處,作為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及低碳發展的專職管理機構,加強了全區節能、降碳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實施方案》,不斷健全和完善能源、工業、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廢棄物處理相關統計調查制度,進一步明確了部門職責和分工。組織完成了2005年和2010年自治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著手開展了2012和2014年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為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開展了“西藏自治區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與應對研究”等重大項目研究,提升了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在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的科技支撐作用。自治區發改、科技、氣象、交通等部門圍繞全國低碳日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宣傳培訓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公眾對節能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山南市、林芝市和日喀則市被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有效帶動了自治區其他地區相關工作的開展。

    (六)體制機制得到創新。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十二五”期間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分解到七地(市),明確了考核工作方案,組織開展了七地(市)年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西藏自治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開展了全區重點企業碳排放數據核查、核算、報告以及培訓等工作,有力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氣象局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監測公報機制,自治區財政、林業等部門還創造性地開展了碳匯經濟發展研究。

    第四節“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形勢

    西藏面臨著生態環境總體脆弱、發展方式仍較粗放、適應氣候變化任務艱巨的問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特殊困難等基本特征明顯。西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對于“十三五”時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適應氣候變化刻不容緩。享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素有“亞洲水塔”和“世界氣候調節器”之稱的青藏高原,“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是我國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脆弱地區之一,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將對該地區和全國的生態安全造成嚴重挑戰。近幾十年來其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氣溫上升、冰川和凍土層減少、草場退化及氣象災害等問題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如不抓住“十三五”戰略機遇期,積極主動采取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加劇惡化,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將不斷加重,嚴重影響全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穩定以及當地農牧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將對國家的生態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減緩氣候變化任務艱巨。我區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競爭力與經濟綜合競爭力均處于全國劣勢,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已處在高位,而目前全區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來自于農牧民生產和生活的排放,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增長必將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呈剛性增長,如果考慮到“十三五”末期將基本建成國家“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和藏東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可能導致全區第二產業比重迅速升高,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隨之大幅增加,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進一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基數小、增量大等特殊困難。同時,全區林地總量大但分布不均,森林資源以近成過熟天然林為主,人工林所占比例很小,未來人工造林碳匯潛力相對有限。

    應對氣候變化危中有機。樹立氣候紅線有助于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建設美麗西藏留下更多生態財富。借助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形成的倒逼機制有利于突破傳統發展路徑,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打破傳統發展僵局,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通過低碳綠色循環發展催生的新技術突破、新產業形成、新機制探索孕育的巨大發展潛力,構建新的低碳經濟增長點和特色產業,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更多的生態補償,助力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引領。西藏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國家的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于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區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舉措。全區各級政府應將應對氣候變化總體目標及各項行動目標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全區統籌推進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增加碳匯等工作的重要抓手。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十三五”時期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應繼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治藏方略,抓住低碳轉型的戰略機遇實現跨越發展,因地制宜地提高本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堅持適應優先、綠色發展和全民參與的基本原則,力爭到2020年全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基礎均得到顯著提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結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的戰略部署,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堅持綠色發展、適應優先,以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與建設為重點,以實施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和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全球示范基地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構建氣候適應性社會,維護全球生態安全。

    探索近零排放低碳發展模式。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融入到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推廣綠色低碳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森林碳匯,增加農田、草原和濕地碳匯,探索實施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

    加快構建氣候適應性社會。將適應氣候變化的要求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重大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全面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損害,加強氣候風險的識別、評估、預警與管理,統籌并強化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區域和人群的適應行動,主動增強適應措施的針對性,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全球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氣候適應能力,減少損失,探索構建氣候適應性社會方法,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隊伍建設、培訓、體系建設等。

    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創新性機制。充分利用今后一段時期中央對西藏實施的特殊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等政策,研究國家對西藏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對氣候變化扶持機制,建立本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風險分擔機制,研究國家擬建立的適應氣候變化資金機制如何加大對自治區適應氣候變化示范基地的資金支持,探索建立自治區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專項引導資金,探索建立自治區國家地方援藏低碳發展專項基金,探索建立基于自治區項目級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與國家碳排放權交易之間的抵銷機制,加快形成支持西藏綠色低碳發展財政導向機制,創新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包容性機制。

    第二節 基本原則

    西藏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地緣特征以及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戰略定位,努力實現加快推進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構建氣候適應性社會,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目標,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適應優先原則

    西藏易于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積極主動適應氣候變化顯得尤為重要。要在進一步建立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監測公報機制的基礎上,定期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編制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行動方案,建立氣候變化的監測、預測和預警機制,大幅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信息共享機制,制定災害風險管理措施和應對方案,以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全球示范基地為突破口,加快構建氣候適應性社會。

    (二)綠色發展原則

    堅持綠色富藏、綠色惠民,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和優質生態產品。以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規劃未來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以低碳產業為抓手優化經濟發展路徑,以實施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為突破口,加快建立低碳技術引入機制,創新促進低碳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有效增加低碳資金投入,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探索具有西藏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三)全民參與原則

    發揮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各級政府對適應氣候變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全民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完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區內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以及援藏項目在推動低碳發展、低碳產品和低碳出行中的作用,營造全民參與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

    第三節 主要目標

    今后五年,我區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水平上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區森林蓄積量達到22.8億立方米,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9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20萬畝,退牧還草面積達到16000萬畝。制定并實施自治區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行動計劃,區內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重點水源地的防洪除澇抗旱能力顯著增強,農牧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得到控制,氣候變化適應性示范基地建設取得進展,建立完善氣候變化的監測、預測和預警機制以及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信息共享機制,強化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大幅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笆濉眴挝籊DP碳排放下降10%左右,2020年碳排放總量控制在650萬噸CO2以內;單位GDP能耗控制下降10%左右,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控制在590萬噸標準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5%左右。加快實施重點水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利用工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的現代能源體系;大力推進國家低碳城市、園區和社區試點工作,實施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大力增加森林、農田、草原和濕地碳匯,提高碳匯能力;大力改進傳統的牲畜飼養方式,提高農戶的秸稈消化利用率,鼓勵農牧業低碳技術的引進研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取得積極進展。

    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到“十三五”末期,我區應對氣候變化監督管理體系和部門協調能力得到加強;自治區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核算報告和評估考核體系逐步建立,地(市)及區縣人民政府應對氣候變化職責及重點排放企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不斷得到強化;氣候變化的監測、預測和預警以及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信息共享系統進一步優化,氣候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低碳技術及氣候適應技術研發能力不斷提升,應用和示范推廣取得明顯進展。與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省市合作共建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建立起一支具有較強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能力的干部隊伍和專業研究機構。

    表1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目標

    ? ?類 ?別

    ? ? ? ? ? ? 指 ?標

    2015年

    2020年目標

    目標屬性

    碳排放相關指標

    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萬噸CO2)

    454

    650左右

    預期性

    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率(%)

    10

    10

    約束性

    能源消費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商品能耗比2015年下降率(%)

    -

    7.5左右

    約束性

    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

    330

    590左右

    預期性

    非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42.6

    45

    約束性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森林蓄積量(億立方米)

    22.62

    22.8

    約束性

    自然濕地保護率(%)

    46

    90

    預期性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

    350

    420

    預期性

    退牧還草(萬畝)

    5000

    16000

    預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務

    圍繞“十三五”時期我區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與機制創新。

    第一節 適應氣候變化

    針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已經產生及可能出現的氣候影響與風險,應強化生態西藏建設,提升高原特色農牧業、重點水源涵養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基礎設施的適應水平,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健全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

    (一)扎實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西藏建設

    全面推進,著力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以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屏障區、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屏障區、喜馬拉雅中段生態屏障區“三屏五區”為主體的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目標,重點實施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確定的天然草地保護工程、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保護區建設工程、重要濕地保護工程、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態安全屏障監測工程3大類10項工程,扎實推進生態西藏建設。

    落實行動,全面實施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主要任務。在重大生產力布局、城市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以及南亞開放重要通道建設中,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重點落實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提出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的適應任務。主要包括:加強高原區草原載畜能力評估,嚴格控制畜牧業范圍和規模,藏西北羌塘地區以修復草原草甸為重點,以草定畜,促進草原植被恢復;加強天然林保護及山南、日喀則等河谷地帶退耕還林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大高原植被及特有物種保護力度、加強瑪旁雍措、麥地卡、拉魯等重要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充分利用氣候變暖有利條件,發展高原河谷農業;強化冰川監測,建立冰川—濕地—荒漠綜合管理系統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濕地或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通過適應性技術的綜合集成示范,開展氣候變化適應性全球示范基地建設。

    (二)不斷提升敏感脆弱地區和領域及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突出重點,提高強敏感脆弱地區和領域適應水平。加強氣候變化對西藏地區農牧業生產、水資源、森林覆蓋率、人體健康等領域的影響評估分析,加強對凍土、冰川及永久積雪、冰湖等重要生態涵養功能區的監測,制定應對性和防范性對策措施,強化對極端天氣及氣候事件的風險防范,強化對天然林、原生植被、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高這些敏感脆弱地區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以建設高標準高原特色農牧產品基地為目標,優化藏西北、羌塘高原南部、藏東北、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區、雅魯藏布江中游-拉薩河區域、尼洋河中下游、藏東南七大農林牧業生產空間布局,提高農牧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水平。

    主動適應,提高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標準。加強青藏鐵路、川藏公路等區內重大基礎設施凍土環境以及其他環境要素的監測,根據地溫、水分和凍土變化等修訂基礎設施設計建設、運行調度和養護維修的技術標準。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公用氣、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氣溫、風力與冰雪災害的變化調整輸電線路、設施建造標準與電桿間距調整城市和小城鎮供電、供水、排水、供氣、供熱和通信等生命線系統埋設架設的耐熱、耐寒、耐冰凍或耐澇安全標準。加強城市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排水與暴雨外洪內澇防治體系,加強城鎮周邊重大地質災害治理,提高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能力。

    (三)大力加強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監測

    夯實基礎,加強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深化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西藏區域氣候變化以及對西藏經濟、社會、國防、能源、水資源、農業和糧食、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組織開展“青藏高原上空大氣臭氧和氣溶膠變化對大氣輻射收支的影響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氣候資源的有效性評估”、“青藏高原遙感積雪氣候數據集建設”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組織開展青藏高原地區農牧民增收與生態環境評估,利用好國家扶貧援藏政策,將環境補償和國家實施的特殊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等政策相結合,提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能力,完善退牧還草、退耕還林生態補償機制。

    科學布局,建立完善適應氣候變化的監測系統。建立以遙感監測為主、地面觀測為輔的西藏高原氣候變化監測服務系統,建設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水文、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監測體系,密切監測本地區高山雪線、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等易受氣候變化影響因素的變化情況,實現對整個西藏高原氣候變化及生態環境沿邊情況的長期動態監測。加強基礎信息收集,建立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加強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加強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分析、評估、監測和預警,努力降低可能帶來的危害與損失,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

    (四)建立完善西藏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氣候災害預測預警機制。建立氣候變化信息發布和共享系統,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能力。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準,實現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警信息的共享共用和有效傳遞。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進一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網絡,構建自治區氣候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預警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加強氣候信息共享提高綜合響應能力,建立完善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相適應的西藏地區氣候變化影響預測預警機制。

    統籌協調,構建應對極端天氣及氣候災害的綜合防范體系。編制氣候災害防御規劃,強化對極端天氣及氣候事件的應對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及減災保障能力,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作業體系。建設測繪應急保障體系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應對氣候變化地理信息保障服務體系。加強發展改革與氣象、國土、農業、水利、環保、民政等部門的協調與溝通,健全氣候災害部門應急聯動和社會響應體系。

    第二節 減緩氣候變化

    根據“十三五”國家減緩氣候變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應充分發揮我區的可再生能源和碳匯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增加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積極開展低碳試點示范,建立健全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目標評價考核體系。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鞏固農牧業基礎地位,提高工業發展整體水平,壯大服務業總體規模,促進產業互補、協調發展。推動品牌戰略,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品標準,加強認證認可,加快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地理標識認證,將特色明顯、優勢突出、規?;l展的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撐產業。到2020年,我區一產比重保持在9.7%左右,二產比重保持在38.7%左右,三產比重保持在51.6%左右,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推進產業低碳化轉型升級和改造。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重點抓好綠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針對西藏產業總量小、鏈條短、缺乏龍頭骨干企業、市場競爭力弱的現狀,實行全區產業指導目錄制度,將有利于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產業納入優先發展目錄。提高新建項目準入門檻,制定重點行業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刂聘吆哪?、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建筑材料向低碳多能高質方向發展。參照《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開展低碳技術推廣和產業化。到2020年,電力、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發展特色優勢低碳產業和服務業。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科學謀劃產業布局,把旅游文化、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等綠色、低碳、循環產業作為強區產業重點培育。建設旅游環保與低碳化基礎設施,積極推行低碳旅游,加快低碳、環保型汽車旅游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逐步打響了“西藏好水?世界共享”的特色品牌。依托西藏地區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以“文化帶動旅游,旅游拉動消費”模式,大力發展藏區特色文化、衛生、體育等文化產業,中介服務、技術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科研、教育等科教產業,提高我區的綠色綜合軟實力。到2020,世界重要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二)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構建清潔能源供應體系

    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將水電建設作為西藏能源發展的首要任務,全面加快滿足區內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需求的電源建設,積極推進外送電源開發,建設“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構建戰略支撐性水電產業。同時,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擴大區外優質能源調入。加快油氣管道建設,輸入優質油氣能源,優化能源結構。依托重大油氣管網建設項目,完善油氣儲運體系,重視培育天然氣市場。到2020年,建成全區統一電網,主電網覆蓋所有縣城和主要鄉鎮,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60萬千瓦以上,水電裝機規模達到310萬千瓦,在建規模1890萬千瓦,力爭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00萬千瓦,力爭地熱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萬千瓦以上,力爭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0萬千瓦。

    構建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構建“水電為主,多能互補,集中供應和分散利用相結合”的清潔低碳能源供應體系。發揮本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電、太陽能、風電和地熱能,調入區外優質油氣和電力能源,擴大電網覆蓋面,逐步實現以電網集中供電為主,因地制宜發展水電、離網光伏電站、風光互補戶用系統,形成集中和分散供電相結合的電力供應體系。在廣大農牧區推廣太陽能、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利用。建設城鎮天然氣供氣、供熱設施。形成穩定、清潔、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低碳能源體系。到2020年,全區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45%左右,天然氣消費量達到3.9億立方米左右,傳統生物質能源使用明顯減少,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達到人均600千瓦時,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三)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工作,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

    強化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節能,持續推進商業和民用,不斷深化公共機構節能,開展節能重點工程建設,提升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到2020年,全區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90萬噸標煤左右,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左右,重點領域節能取得重大進展。

    加強工業領域節能。積極推廣使用國家發布的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堅持結構節能、技術節能與管理節能相結合的原則,優化產業布局,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確保工業新增能耗的合理性,全面提高自治區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管理能力,重點改造提升建材業,大力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在建材生產開發中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和設備;加強礦業節能,因地制宜選擇節能工藝及設備,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減少采礦能源消耗。提升健全企業節能管理制度體系,落實重點企業能源管理崗位負責人和能源統計人員備案制度。嚴格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強化重點企業能源審計。提高企業用能設備運行人員節能意識和技能,強化用能設備經濟運行管理。持續開展節能監察人員培訓、加強工業領域節能監察。

    強化建筑領域節能。抓住自治區城鎮化、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機遇,促進建筑節能向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新建建筑節能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并重,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一是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監管和指導。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嚴格執行工程建設節能強制性標準,著力提高設計階段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率,加強農牧區建筑節能,結合新農村建設,制定農牧區新建建筑節能計劃,引導和規范農牧區民居建筑節能。二是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逐步形成規范的既有建筑改造機制,探索適合自治區實際的改造模式,發揮建筑節能改造綜合效益。三是加強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加強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審計和公示制度,以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機關辦公樓、醫院、學校為重點,強化公共建筑節能運行管理。

    推進交通領域節能。統籌協調交通運輸行業節能低碳工作,立足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和運輸組織方式三大體系建設,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一是加強節能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實行公共交通優先,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促進鐵路、管道等運距長、運力大的節約型交通方式的發展。加快干線公路建設,加大路網密度,完善路網結構。加快公共交通場站和樞紐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節能技術改造力度。二是強化節能環保低碳型交通運輸裝備體系建設。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舊車輛及交通工程機械,嚴格實施營業性車輛燃油消耗準入與退出制度,嚴格執行營運客貨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加快形成高能效、低碳化、環保型交通運輸裝備體系,為交通運輸領域節能奠定堅實的裝備基礎。

    開展商業和民用領域節能。推動商業服務行業建立并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加快用能設施節能改造。推動賓館、飯店、商廈、寫字樓、機場、車站等場所的節能運行管理,加強空調、熱水器、燈具等用能設備的節能管理。倡導綠色、節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加強日常家用電器節能監管,嚴格執行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進一步規范節能產品市場,落實國家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鼓勵消費者使用高效節能和新能源產品,引導淘汰落后的低能效產品。

    實施公共機構節能。嚴格執行公共機構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實行節獎超罰;完善綠色采購政策措施,提高節能環保產品使用比例;進一步完善財政激勵政策,建立公共機構節能投資、補貼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繼續抓好政府機關日常節能管理工作的同時,強化對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節能工作的管理。重點加強建筑及用能設備節能改造,深化公務車節能管理,推進政府綠色采購。

    (四)保護和建設森林、草地和濕地,提高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

    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跡地更新工程,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實施好生態安全屏障中的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拉薩市及周邊地區造林及“綠色拉薩”、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大對低產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撫育和管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森林保護和采伐限額管理等措施,加大對人工造林后期管護和撫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林業產權登記制度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自治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細則,初步構建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努力構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2.31%左右,完成人工造林400萬畝。

    保護和恢復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刂撇菰d畜量,加強病蟲害防治,實施人工種草、草場改良等草地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提高草場覆蓋面積及密度。實施濕地保育、限牧、管護等濕地保護工程,提高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性及固碳能力,加強對天然草地、濕地和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全面提升河湖、濕地、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提高草地、濕地、農田以及自然生態保護區的碳匯能力。

    (五)積極開展低碳試點示范,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積極申報國家低碳相關試點。支持本區城市新建社區、城市既有社區、農村社區申報國家低碳社區試點。支持本區特色鮮明、示范意義強的低碳工業園區申報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支持具備資格的地區積極申報中國氣象局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定量化評估業務試點、水利部開展的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國管局的“公共機構節能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和“公共機構綠色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打造一批符合不同區域特點、不同發展水平、特色鮮明的低碳城市、園區和社區,構建全方位、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的行動機制和工作格局。

    組織開展自治區各類低碳試點。根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組織開展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推進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達孜自治區級工業園區申報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要求,選擇自治區內有代表性的地區建設省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省級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示范縣、新能源示范園區等低碳小城鎮試點示范工程。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生產力布局等方面納入綠色低碳理念,努力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引領和示范周邊區域的低碳發展。

    第四章 重點工程

    “十三五”時期根據本區適應氣候變化的實際情況和溫室氣體排放特征,通過實施生態修復與災害應急適應示范工程、水資源保護適應示范工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節能和能源替代工程、低碳技術示范和產業化重點工程和低碳試點示范工程,帶動全區各項應對氣候變化任務目標的落實。

    第一節?生態修復與災害應急適應示范工程

    深入推進退牧還草工程。引導藏區游牧民定居并采用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瀕危物種棲息地、生態水源涵養地、生態環境脆弱區等不適于放牧的草場嚴禁放牧,建立草場資源保護區,加強對自治區天然草場資源的保護。

    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落實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在全區深入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把坡度大于25度的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作為退耕還林的重點,落實對退耕還林農戶的政策補償,做好政策解釋和宣傳工作。全面考慮退耕還林的后續工作,做好退耕還林政策相關農牧民的補償和就業引導工作。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監測和管理力度,完善天然林保護區制度,建立健全天然林保護區的管理體制。

    開展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在雅魯藏布江源頭、拉薩河源頭等區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采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實施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增強江河源頭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能力,促進區域生態功能恢復。開展納木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國家公園試點建設項目。

    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工程。加快建設以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

    表2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生態修復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性質

    建設規模和主要建設內容

    開工年份

    建成年份

    生態安全屏障監測工程

    續建

    生態環境監測控制體系、草地生態監測體系、濕地生態體系監測、野生動植物疫病疫源監測站、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

    2008

    2018

    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項目

    續建

    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物多樣性、雅礱河源頭、尼洋河源頭及其中下游、橫斷山南部生物多樣性、帕隆藏布流域、年楚河源頭、四河源頭、三江流域、怒江源頭生態功能區保護工程

    2016

    2020

    拉魯濕地三期工程

    續建

    征用拉魯濕地周邊部分區域土地,拆除無關建筑,并實施生態恢復,將濕地保護區核心區面積從6.596平方公里擴展到7.64平方公里,增加1.044平方公里

    2015

    2025

    西藏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

    新建

    繼續加強對2處國家級重要濕地,除拉魯外的18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6處國家重要濕地的保護與管理。主要包括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科研監測工程、濕地宣傳教育工程等

    2008

    2030

    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項目

    新建

    根據全區不同的海拔高度、地質構造、自然氣候條件、生態系統類型等,選取各類典型區域,就區域內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災害問題進行基礎研究,綜合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化學及植物等各類修復技術,分別開展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試點工作,為自治區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奠定基礎

    2016

    2020

    國家公園試點建設項目

    新建

    新建納木措國家公園、珠穆朗瑪峰國家公園、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公園、瑪旁雍措國家公園、羌塘藏羚羊、野牦牛國家公園

    2016

    2020

    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項目

    新建

    對納木措、羊卓雍措、瑪旁雍措、措高湖、扎日南木措、格仁措、班公湖、然烏湖8個湖泊所在的流域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

    2016

    2020

    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項目

    新建

    在全區23個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開展規范化建設

    2016

    2020

    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基本格局的濕地保護體系,對瑪旁雍措、麥地卡2處國際重要濕地,拉魯、然烏湖等19處濕地自然保護區,雅尼、年楚河等14處國家濕地公園及班公措、洞措等16處國家重要濕地進行保護和恢復建設,開展西藏城鎮周邊濕地保護項目,完成拉魯濕地三期工程。

    實施氣候變化監測服務及重點觀測站建設工程。形成覆蓋整個西藏、功能完善的地面觀測和衛星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氣候變化監測網。加強西藏農牧區氣象綜合信息服務站、移動應急處置設施等工程建設。加強對凍土環境以及其他環境要素的監測,加強對自治區內農田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的保護,嚴禁破壞凍土的熱量平衡。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控制體系、草地生態監測體系、野生動植物疫病疫源監測站、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建立生態安全屏障監測工程。

    第二節 水資源保護適應示范工程

    實施重要水源涵養功能區保護工程。針對我區干旱、雪災、局地強降水、山洪、泥石流災害頻發等問題開展試點示范工程,將自治區所有冰川、永久積雪覆蓋區納入水源涵養重要功能區,列入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區內,嚴禁開采,限制人為活動。以合理規劃、配置和保護水資源為重點,改善全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西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

    開展自治區水資源綜合生態保護與恢復。綜合整治沿河環境與湖泊生態環境,在河流湖泊周邊建立綠化帶,開展退耕還澤、還灘,完善引水設施體系,實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調節,恢復流域植被;建立自然濕地恢復區,加強庫區、小型湖泊、山塘、農田、溪流的自然生態保護。主要針對納木措、羊卓雍措、瑪旁雍措、措高湖、扎日南木措、格仁措、班公湖、然烏湖8個湖泊所在的流域實施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

    加快推進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實施重點河段治理工程,新建水庫,加快推進蓄滯洪區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布局水利基礎設施,著力構建水利保障體系。有序推進重點骨干工程建設,加快拉洛等水利樞紐工程及水庫、應急抗旱設施建設。加強重點地(市)和城鎮防洪體系建設。加強農田水利、飼草料基地、農村“五小”水利工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建設,全面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保障城鄉用水安全。推進農田林網工程,重點加強河流源頭保護區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園建設。

    第三節 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做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前期基礎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我區的可再生能源優勢,在拉薩、昌都、那曲、阿里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太陽能、水電、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使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地研究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技術。采用先進低碳技術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全區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利用和開發力度。同時做好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研究在建筑、交通、工業和農業生產等領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加大對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的投資力度,在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通過多種資金渠道保障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程建設。

    實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重點發展水電,積極開發太陽能,建立國家級太陽能利用研究與示范基地,探索小型太陽能發電和大型太陽能電站建設模式,加快地熱、風能、生物質能等資源開發和利用。加強電網建設,實現阿里、藏中及昌都電網聯網,完善電網骨干網架和城鎮配電網,加快主電網向農牧區延伸,擴大電網覆蓋面,提高電壓等級、供電能力和安全可靠性,進一步完善以電網集中供電為主、分散供電為補充的電力供應體系。到2020年,主電網基本延伸到全區74個縣級行政區。加快進藏油氣主干線管道和配套設施建設,積極研究、規劃建設主要城鎮天然氣管網,多渠道、多方式解決城鎮供氣。大力實施農牧民傳統能源替代工程。

    表3 清潔能源開發重點

    能源類別

    開發重點

    水電

    確保在建項目包括果多、加查、大古、金橋等內需電源和蘇洼龍水電站在“十三五”期間建成發電。開工建設如美、松塔、葉巴灘、拉哇、昌波等一批水電項目。

    太陽能

    有序推進并網光伏電站建設;鼓勵利用既有電網設施按多能互補方式建設光伏電站,在具備條件的縣城和工礦企業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積極推動太陽能光熱電站建設,做好太陽能集熱利用推廣應用工作。

    地熱能

    加強區內地熱資源勘探,研究、應用地熱發電新技術,推進羊八井、羊易、玉寨、谷露、古堆等地熱電站工作,力爭地熱發電有新突破。推進獅泉河鎮地熱供暖項目,積極開展地熱在城鎮供暖和在工業、養殖(種植)業、旅游業等產業的利用,拓寬地熱利用領域。

    風能

    在高原風機技術取得突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風能資源調查和評價,優選風電開發站址,落實開工條件并適時開工建設。

    做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建設后期運維推廣工作。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電廠并網發電,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提供財政補貼。加強對示范工程的宣傳,引導相關企業積極采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繼續堅持拉薩的示范引領作用,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市的三個基礎設施支撐平臺。支撐拉薩“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效支撐城市基礎設施的全面物聯和有效整合。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發展排放低、能耗低、清潔生產水平先進的工藝,以水電發電為主,燃油備用電廠為輔,全面開展現有建材工業企業的改造、擴建以及企業的達標達產工作,增強建材工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第四節 節能和能源替代工程

    實施工業節能改造工程。針對工業鍋爐裝備陳舊落后、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實施工業鍋爐節能改造,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重點針對正常到期更新的、擴容更新替換的鍋爐,提高新換鍋爐的節能水平。重點改造高耗電的中小型電機及風機、泵類系統,嚴禁落后低效電機的銷售和使用,加強節能電機產品推廣。在余熱余壓資源豐富的行業,推廣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技術,推進低品質熱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級綜合利用。

    實施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加快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對不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公共建筑,實施節能改造。利用新型節能墻體材料和隔熱保溫技術改造建筑圍護結構;加強節能門窗改造,優先采用節能型門窗產品;采用高效用電設備,升級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加強建筑能耗監測,進行能效測評與標識。

    實施居民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工程。調查和分析城鎮既有居住建筑用能情況,確定改造重點項目,制定改造規劃和實施計劃,嚴把節能改造規劃、設計和施工關,確保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安全與質量。實施農牧區民居節能改造,針對不同地域氣候特點,提出典型地區居民綜合性節能改造的推薦方案。開展行政村建筑節能,注重保持傳統民居特色和優點,鼓勵因地制宜開發應用建筑節能材料,提高農房保溫隔熱性能和舒適度,積極引導和推進農牧區節能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

    推廣可再生能源和建筑集成應用工程。制定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激勵政策。著重開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瘧檬痉锻茝V工作,推進規?;瘧迷圏c。在全區主要城鎮,大力推廣太陽能綜合利用,實施陽光房建設、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等。

    實施交通運輸節能工程。加強公路建設和運營節能技術推廣。在公路建設和運營領域,組織推廣先進適用節能技術,降低能耗水平。積極開展公路隧道節能改造,進行隧道節能照明試點,制定分期分批更換節能燈具方案;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節能改造中的應用。開展綠色駕駛行動??偨Y推廣汽車綠色駕駛操作與管理經驗,強化駕駛人員節能駕駛知識宣傳培訓。

    實施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引導藏區農牧民在生產生活中使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的薪柴能源或化石能源,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實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普及工程,鼓勵購買使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可再生能源設備。在海拔高于4000米以上、氣候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水能資源匱乏的藏西北地區,廣泛推廣運用固體生物質燃料。加強固態生物質燃料技術的研究開發,在生物質原料豐富、交通較為方便的地區新建、擴建生物質燃料生產廠。

    第五節 產業低碳化重點工程

    實施傳統產業低碳化轉型升級改造工程。積極適應現代建筑結構、節能環保對建筑材料、施工技術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實施基于豐富的大理巖、花崗巖等建材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型建材低碳化升級改造,增強產品競爭力,促進建筑材料向低碳多能高質方向發展。積極倡導游客在高原地區開展低碳出行、綠色消費,在魯朗、南伊溝等休閑旅游度假區制定低碳旅游行動方案和行動計劃,積極實施低碳旅游工程,重點發展冬季旅游,完善森林觀光旅游產品,逐步開發低碳型旅游度假設施。

    實施特色優勢產業低碳化發展工程。制定特色優勢產業目錄,對有色金屬、飲用水等產業的布局和體量進行科學論證,實施特色優勢產業低碳化園區建設,形成藏中地區有色金屬產業基地、高原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基地,基本形成藏東地區有色金屬產業基地、能源基地格局,初步形成藏西地區鹽湖資源開發基地,并在全區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飲用水、藏醫藥等特色低碳產業。

    第六節 低碳試點示范重點工程

    實施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選擇特定城鎮或地區開展示范,將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提高城鎮綠色能源供應水平,在主電網無法覆蓋的偏遠城鎮大力發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城鎮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城鎮建設運營模式。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低碳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建立自治區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專項引導資金,在全國率先探索近零排放的低碳發展模式。

    實施綠色低碳交通試點示范工程。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系統發展規劃》及《創建綠色交通城市示范方案》。組織開展城市低碳出行方案編制工作,積極落實低碳出行示范工程專項資金,開展城市低碳出行示范建設。

    第七節 重點工程效果分析

    綜合分析我區“十三五”期間生態修復與災害應急適應示范工程的資金支持情況,“十三五”期間的投資總額約為106.5億元。項目實施后,全區的森林碳匯資源將得到持續恢復,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活立木總蓄積面積等指標將在“十三五”期間繼續穩定提升。根據本規劃預期,到2020年,全區森林蓄積量達到22.8億立方米,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9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20萬畝,退牧還草面積達到16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31%左右,完成人工造林400萬畝。農牧民群眾收入將實現穩定增長。

    水資源保護適應示范工程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強全區水資源保護意識。全區水資源保護與發展不僅關系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也關系國家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伴隨著自治區進一步嚴格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化取用水總量控制,加大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力度,到2020年,西藏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36.89億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水質達標率將控制在95%。隨著自治區水資源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為自治區的飲用水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飲用水產業也將成為西藏特色產業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綜合分析我區“十三五”期間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的投資和社會效益,根據我區清潔能源發展現狀和預期,我區建成水電站裝機容量約為150萬千瓦,在建的水電站裝機容量約為1890萬千瓦,預計總投資將達到370億元。按照自治區水電站建設二氧化碳減排投資成本估算,自治區水力發電二氧化碳減排量將達到4670萬噸左右;建成太陽能電站裝機容量約為100萬千瓦,預計總投資將達到100億元,二氧化碳減排量將達到450萬噸左右。綜上,自治區“十三五”期間,水電和太陽能電站建設所需投資金額約為470億元,預計累計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約為5278萬噸左右。

    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工程、節能和能源替代重點工程的實施,具有生態環境保持、增加固碳能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良好社會效益。自治區水能、地熱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隨著能源替代戰略的深入實施,自治區加大對水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廣,農牧區將進一步實現由依賴傳統生物質能源向清潔低碳能源的生活用能方式轉變,并節約大量的薪柴、草料和干牛糞,顯著提高有機肥還田量,同時還減輕了對森林、灌木、草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固碳增匯潛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原生態進一步得到保護。

    實施產業化重點工程包括加快傳統產業低碳化轉型升級與改造和發展自治區特色優勢低碳產業,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自治區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普遍不高。為了實現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大力發展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低碳產業,加快形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

    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及低碳交通試點,既能在全國率先探索近零排放的低碳發展模式,獲得國家低碳發展相關資金、政策、項目等支持,也能為開展低碳試點示范的地區帶來更多投資和發展機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氣候變化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自治區各級政府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視,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從組織領導、財稅支持、能力建設、機制創新、合作交流、宣傳引導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為規劃有效實施創造條件,全面落實各項目標任務,保障相關工作順利實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加強組織領導及部門協調。充分發揮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作用,協調好發展改革、科技、工信、財政、環保、住建、交通、農牧、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職能,形成部門合力。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做好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配備專職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人員,對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行統一管理和監督。全區各地(市)政府應明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職責,建立專業人才隊伍,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完成本行政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完善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機制。確保完成自治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目標任務,繼續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分解和責任評價考核工作,將自治區“十三五”二氧化碳降低目標分解落實到七個地(市)。制定“十三五”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分解和責任評價考核工作方案,由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負責對目標完成情況開展評價考核。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每年向國務院報告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責任的完成情況。二氧化碳降低目標評價考核結果將作為自治區及各地(市)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年度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

    第二節 完善政策體系

    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靈活使用稅收優惠、貼息、獎勵、擔保等財政手段,加大對自治區節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建設、生態保護和建設、低碳技術試點示范、防災減災等領域的資金支持。將防災減災、公眾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利工程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國家對藏扶貧范圍。將提高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作為提升西藏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增加中央投資,強化金融支持,加強對口支援。全面貫徹中央對藏的“收入全留、補助遞增、專項扶持”財稅優惠政策,實施有利于自治區低碳轉型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政策。加大對低碳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優惠,開展碳匯經濟研究,支持綠色金融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用公共資金撬動民間資金和各種社會資金參與,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放寬市場準入,實行特許經營,建立有利于社會力量參與的融資方式、建管模式。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推動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市場化運作。推動氣候金融市場建設,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積極應用綠色債券、PPP等模式,推動西藏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開展。

    建立健全政策支撐。完善低碳發展的產業激勵政策。完善高碳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健全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激勵機制,探索建立針對低碳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的支持性政策。建立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機制,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綠色建筑行動。發揮政府在低碳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綜合運用行政工具、法治手段、經濟激勵、道德約束、市場機制、信息公開等多種管理方式,引導經濟發展向低碳轉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三節 加強能力建設

    建立完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將溫室氣體排放等基礎統計指標納入政府統計指標體系,組織開展全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完成年度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建立企業直報平臺,實施重點碳排放企業數據報告和核算制度。加快完善自治區、地(市)、區(縣)能源統計體系,加大對自治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碳強度核算以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和報告等方面的支持,為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定與任務措施落實提供數據基礎。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隊伍建設。成立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的決策支撐作用。與國家和相關省(市)共建高原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研究中心,立足本區實際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提高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專業水平。組織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培訓,提高各級政府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決策者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建立負責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的專職工作隊伍和基礎統計隊伍。組織區內重點碳排放企業排放報告專題培訓。加強對基層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逐步建立一支具有低碳理念的干部隊伍。

    第四節?注重宣傳引導

    廣泛宣傳低碳知識。組織開展“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通過各種形式展示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產業的成果,客觀反映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廣泛宣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方針政策。將應對氣候變化內容納入自治區“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將低碳相關知識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加大對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知識的藏語宣傳力度,加強對群眾相關低碳理念的教育和引導。鼓勵學校組織開展低碳主題活動,宣傳學習低碳知識,樹立低碳意識和理念。

    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動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企業、低碳家庭等創建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參加到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行動中來。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提高全社會對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第五節 增進合作交流

    加強國內交流。充分利用中央實施對口支援西藏的政策,與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基礎較好的省、市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借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經驗,引進低碳投資,促進低碳技術轉移,吸引專業人員來藏工作。加強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交流與研究合作。利用我區特有的資源稟賦和碳匯優勢,與有關省市開展生態補償機制和碳交易合作。

    加強國際合作。將低碳合作納入西藏南亞陸路大通道合作戰略的重要內容,積極利用好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資金。加強西藏與國際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了解和掌握世界氣候變化研究的最新動態。積極探索低碳技術合作,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低碳技術成果,有效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加強聯合開發和示范推廣。積極組織開展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項目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國際前沿科技成果,為防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引發極端氣候事件提供科技支撐。

    無障礙

    關懷版

    政務微信

    政務微博

    政務APP

    免费国产午夜视频在线_极品黑色丝袜自慰喷水自慰_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_中文av一区二区久久 //是否顯示作廢圖標